百度网民权益保障计划官网页面优化建议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 女性更容易成为搜索诈骗受害者?百度搜索受骗用户样本简析》。在文章中对用户使用百度搜索而被骗的案例的各种数据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数据来源为 百度网民权益保障计划官网。
百度网民权益保障计划,上线于2013年,迄今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百度网民权益保障计划致力于让百度用户更放心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
然而在浏览该计划官网的时候,看到了该网站上诸多设计、文案、内容疏漏。这些问题是:
- 金额的展示样式缺乏统一规范;
- 对用户成为的使用缺乏规范;
- 页面前端截字规则不合理;
-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 内容分类规范不统一等五类问题。
作为一个希望打造品牌正面形象的企业活动官网,在内容呈现上却缺乏严谨,那么用户在浏览的时候,也就难以在心里建立起对平台正面、积极、可信的映象了。
下面是我观察到的问题详情:
金额样式缺乏统一规范
在 真实案例这个页面上,例举了用户在使用百度搜索遭遇诈骗后,被骗金额、百度赔付金额等和 具体金额有关的内容。
但是这些 金额的样式写的是五花八门,随心所欲。略作统计,在这个页面上至少看到了五种关于 具体金额的表达方式,它们分别是:
其中最为费解的是第一种“ ¥798.0”,在表示 具体金额的数字用法中,这还是第一次看到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的金额表述方式。
我认为在同一个页面上,对金额的展示方式应有统一性更为合理。具体到这个页面中,更为理想的金额表达方法是:
当 具体金额作为一个字段独立使用的时候,即上图中左侧部分的受骗金额数字。因为这里的金额涉及到用户具体损失,此时应当用具体、详细的金额表述来避免误解和体现严谨性。
因此左侧的金额应该统一为货币符号+金额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的形式,如: ¥798.00;¥900.00;¥4484.48这样。
而当金额出现在被骗经过,或者右侧的解决方案中时,因为金额不再独立存在,而是成为了一段文字描述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个时候的金额应该以利于阅读为首要考虑要素。统一为: 798元;900元;4484.48元的样式。
在这个应用场景下,如果金额涉及到小数点,依旧应该显示全小数点后两位。比如¥798.10,应该表述为798.10元,而不是798.1元。
在产品设计中,金额的表达和小数的处理,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下面有两篇关于此话题的扩展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的研读学习:
对受骗用户采用称谓不统一:
在例举的用户案例中,对于女性受骗用户,有时候平台将用户称为 X女士,有时候又称为 X小姐。

在研读了这些案例后,没有发现将女性受害用户分称为女士&小姐的必要性。
因此建议将女性用户,都统一称呼为 X女士,这样和男性用户都统称为 X先生保持一致更为合理。
没有控制好页面显示内容长度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被骗经过这里的可显示长度被写死。一旦运营填写了超过该范围可显示长度的内容,就会被截断。而截断后的内容就消失了。
简单的解决方案,是运营人员上传完内容后,对前端显示内容进行复核,对过长的内容进行删减即可避免此类情况。
进一步,如果能够在前端样式上,为多余的内容加一个折叠但是可以手动展开的样式,也可以更好的解决该问题。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如上图所示,在多个段落结尾处,应该使用句号的地方,错误的使用了分号(;)作为内容的结尾。
而在被骗经过这个字段的结尾,内容有时候有句号,有时候又没有句号结尾。
这些情况,只需运营同学在填写内容的时候,稍加注意。或者对内容的填写,梳理一个简单的SOP,即可避免的低级失误。
内容分类不统一
在百度对用户受骗的原因进行分类的时候,缺乏标准。
例如同样是因为希望恢复微信聊天记录而受骗的案例,有时候被分在了“虚拟产品”类型受骗案例下,有时候又被分在了“数据恢复”类型的受骗案例下。
对相同案例的不同分类标准,不仅会让用户在浏览的时候造成困惑,同时在后台统计分析数据,以及后续针对某个类型的受骗案例优化产品、运营流程的时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阻碍。
要解决此问题,可以通过细化SOP和分类规则来逐渐的修正和完善。
综上, 百度网民权益保障计划是百度提升自身品牌在目标用户心目中正面形象的一个重要抓手。但是页面上的这些细节缺失,会让用户在浏览的过程中心生疑虑,一个平台如果自己的官网都做的如此不认真、严谨,用户又如何能够相信该平台能够切实的保障自己的浏览安全呢?
评论
发表评论